《聯合早報》中文版12月6日報道:供應商交貨時間延長和整體需求增長放緩,促使新加坡私營經濟領域的擴張幅度縮小。
標普全球(S&P Global)星期一(12月5日)發布的11月份新加坡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新加坡整體PMI從今年10月的57.7下跌至56.2。新加坡私營經濟領域已連續24個月擴張。
私營經濟領域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阻斷供應鏈、人力短缺以及包括外部需求在內的整體需求擴張幅度放緩。盡管潛在需求依舊強勁,但供應鏈問題和疫情造成的阻礙影響了新業務。
采購經理指數高于50,意味經濟處于擴張狀態,低于50則表示經濟陷入萎縮。上述調查根據約400家私營企業的問卷回復編制而成,按一定比重綜合了新訂單、產值、就業率、供應商交貨時間和庫存等因素。
在采購價格和人工成本增加的推動下,投入品整體價格繼續快速上升。受訪者說,原材料、交通和人工成本上揚,加上利率上升,加大了企業的成本壓力。不過,盡管投入品和成品價格漲幅較大,但通脹率低于10月份。部分企業表示,已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客戶,同時提高收費以反映消費稅上調。
調查顯示,新訂單增長超越產出,導致11月的積壓工作繼續積累。受訪者反映,工作積累的原因是投入品短缺和人力不足。有鑒于此,私人領域在11月份增聘人手,增加人手的速度是自2012年8月有記錄以來的最快的。其中,建筑業的人手增加最多。
標普全球經濟指標副總監潘婧怡指出,最新數據顯示私人領域的增長堅挺,但產出擴張速度受到供應鏈局限和接應能力不足問題的影響。
她說:“盡管通脹壓力居高不下,但今年底將有所緩和。調查結果也發現,一些私人領域企業正在設法應對明年1月消費稅上調帶來的沖擊。”
此外,PMI中唯一衡量商家情緒的指標顯示,私營經濟領域的商業信心下挫,反映了未來增長勢頭將進一步減速的風險。雖然企業整體上對銷售表現繼續改善感到樂觀,但它們的樂觀程度有所降低,主要是擔心經濟陷入衰退、消費稅調高影響銷售情況以及疫情造成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