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7月1日報道:亞洲發展銀行(ADB)昨天發表報告說,新加坡企業稅率低、基礎建設完善、政府提供津貼和擁有大量創投資本等因素,推動新加坡初創公司生態系統發展蓬勃。
亞行從融資、人力資源、數字基礎建設、政府計劃和孵化器等方面,分析本地初創公司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和表現。報告指出,建立初創公司生態系統的早期,新加坡政府通過聯合投資的形式為私人創投資本基金注資,這有助于吸引國際創投資本公司,因為它們起初對新加坡成為初創公司樞紐的愿景可能缺乏信心。不過,政府會在私人創投資本規模壯大后停止這個模式。
此外,創投資本公司會取得資本收益(capital gain),如果針對這方面征收高稅,可能讓投資者止步。新加坡不對投資收益征稅。
根據美國科技業研究組織Startup Genome和GEN 2020的評估,新加坡初創公司生態系統的表現在全球排名第17位,在亞洲排在第四位,緊跟在北京、上海和東京之后。
上述報告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尼汀潘加卡(Nitin Pangarkar)和亞洲發展銀行首席經濟師范登堡(Paul Vandenberg)聯合撰寫。范登堡說:“新加坡擁有卓越治理能力,在為初創公司打造良好環境上也不例外,其他國家可向它學習。”
新加坡培養初創公司的聲譽是在過去10年建立的。報告引述創新咨詢顧問公司Innosight董事經理安東尼(Scott D Anthony)的分享,在2010年除了創新科技(Creative Technology),要說出另一家本地起步公司的名字非常難。創新科技創辦人沈望傅在1990年代憑新產品聲霸卡(Sound Blaster)把公司推上巔峰。
本地初創公司數目近年有所增加。2015年,在美國創投平臺AngelList注冊的本地初創公司共741家,在Techlist.asia注冊的則有168家,但最近單是科技初創公司就多達4000多家。
報告也提到,新加坡政府利用“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計劃鼓勵企業創新。這讓初創公司在不受到現有條例約束的情況下進行試驗。
另一方面,新加坡可成為東南亞初創公司的基地,吸引本地創投資本基金投資。2021年初,本地有313個創投和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人投資東南亞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