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5月26日報道:在全球供需失衡的大環境中,新加坡近期面對活雞或棕油等食品原材料進口受限制的供應鏈沖擊,新加坡人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相應作出調整。
貿工部常任秘書林明亮指出,政府正努力擴大各類食品供應來源,但難以避開所有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昨天在貿工部發布第一季經濟調查報告的記者會上,他談到供應鏈中斷對新加坡造成的影響時說:“我們將竭盡所能減少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但不太可能完全摒除這些沖擊。因為新加坡是小而開放的經濟體,顯然需要依賴進口。”
馬來西亞政府周一宣布,為應付當地雞肉供應短缺的問題,從下月起禁止出口活雞。此前,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為保障國內供應,分別禁止棕櫚油和小麥出口。
林明亮強調,新加坡并非唯一面對供應鏈中斷沖擊的國家,呼吁新加坡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在生活上作出調整。
在記者會上,貿工部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闡述通貨膨脹上揚對全球金融市場以及新加坡人力市場和員工薪金增長可能產生影響。
金管局副局長魯賓遜(Edward Robinson)表示,全球央行為抑制通脹采取緊縮政策,已造成股市下滑和波動率加劇。
他提醒說:“本地利率下來預計上調,借貸者應采取謹慎態度,特別是進行長期借貸……因為有些人可能過度借貸,須留意他們的短期現金狀況。”
對于員工薪金近期增長,貿工部首席經濟師楊乙瑋表示,這主要是因防疫限制剛放寬,國內勞動力市場仍趨向緊張。隨著越來越多外來員工返回新加坡勞動力市場,企業面對員工薪金增長壓力將減輕。
她也指出,盡管通脹率節節上升,本地員工薪金漲幅大于趨勢,實際薪金增長仍是正數。換句話說,本地員工的薪金增長依然超越通脹率,足以抵消通脹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