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5月11日報道:旅游限制在去年下半年開始逐步放寬后,東南亞私募股權交易活動去年全年回升,創下歷來高位。其中,新加坡的交易額比過去五年的均值高出逾一倍。
咨詢公司貝恩(Bain)最新公布的《2022年東南亞私募股權報告》顯示,隨著邊境限制在去年下半年逐步開放,投資者能更有效地進行交易和盡職調查,帶動去年東南亞的私募股權總交易額達到250億美元(約347億新元)的歷來新高,交易宗數也增加逾八成至201宗。
當中,新加坡的交易額占了121億美元或48%,比2016至2020年的平均交易額增加108%。最顯著的交易是吉寶岸外與海事(Keppel O&M,簡稱KOM)和勝科海事(Sembcorp Marine,簡稱SMM)去年6月宣布合并,組建一家全球領先的岸外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潔凈岸外與海事方案公司;另外一宗是私募股權公司Partners Group去年8月把數據方案供應商Straive脫售給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
東南亞的私募股權退出投資套現的活動也在去年回升,所得資金增至80億美元,主要由新加坡市場帶動。
本地私召車服務公司Grab去年12月通過與Altimeter Growth Corp合并的方式在美國股市掛牌,為原先投資它的私募股權退場,獲得43億美元的資金。貝恩的調查顯示,大部分東南亞私募股權投資者看好未來12個月的宏觀環境,并預期未來三到五年的凈回報可增加兩到四個百分點。
貝恩東南亞私募股權業務合伙人湯姆基德(Tom Kidd)昨天在媒體說明會上說:“在過去五或10年為東南亞經濟體增長提供支撐的結構性因素依然存在,其中包括了社會經濟因素,如中產階層增長、人均收入提高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
長期來看,這些結構性因素將繼續為東南亞市場的增長和投資活動提供支撐。
然而,東南亞市場未能躲過近期的市場動蕩,如供應鏈中斷以及通貨膨脹上升。基德指出,這是已經上市的東南亞獨角獸估值今年來跌跌不休的原因,其他全球科技巨頭的估值在過去幾個月也出現了調整。
因此,投資者短期內很可能會采取謹慎態度,調整對私人市場科技投資的估值的預期,以反映當前的環境。
貝恩預期,重新估值的舉動將對私人市場的投資展望帶來一些影響。例如,牽頭進行融資交易的投資者可能會下調企業的估值及重新設定對估值的要求,投資者也會轉而尋求盈利增長可期、擁有可持續業務營收的企業。
再來,擁有強勁資產負債表和低燒錢率的私人企業更有優勢。市場動蕩也給退出投資的活動帶來不確定因素,尤其是那些計劃展開首次公開售股(IPO)、處于后期發展階段的公司(late stage firm),它們的私募股權投資者可能須延遲退出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