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3月23日報道:新加坡的電力需求過去13年顯著上升,未來10年預計將進一步增加,主要是因為能源密集型工業活動和一些新興領域推高電力需求。
新加坡能源2050委員會在報告中設想未來30年可能影響本地電力需求、供應技術和電網發展的趨勢。
先進制造業、能源及化學等能源密集型工業活動,將繼續對新加坡經濟發揮關鍵作用,其電力需求也會占相當一部分。
一些新興領域如物聯網(IoT)和5G無線技術,將采用更先進的通信設備和基礎設施,這可能造成能源總消耗量增加,進一步推高電力需求。
以電氣化(electrification)作為脫碳策略的部分工業領域和陸路交通領域,也會加重電力負荷。報告舉例,比起傳統的內燃式引擎車輛,電動車的碳排量將減半,但電氣化在降低整體碳排量的同時,還是會導致電力需求增加。
新加坡的電力需求已從2009年的42太瓦時(terawatt-hours,簡稱TWh)增至2020年的53太瓦時,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2%。同期的峰值需求也從6041兆瓦增至7376兆瓦,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8%。
報告估計,未來10年,新加坡全年電力需求和峰值需求的復合年均增長率介于2.8%至3.2%。能源2050委員會是根據人口變化、氣溫、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長率,以及新的高增長領域預期需求等因素進行預測。
至于電力供應方面,組成“新加坡能源故事”的天然氣、太陽能、區域電網和進口電力,以及低碳替代能源如氫氣,將成為新加坡未來的四大供電來源。
報告指出,從國外進口潔凈能源有助新加坡克服土地局限,但建立區域電網須要協調各國的市場監管和技術規則,各國也須簽訂長期協議,分攤海底電纜等基礎設施項目的成本。
若國際碳市場成功落實,新加坡也可利用碳信用額抵消難以排除的碳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