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攝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期間,陜西省以“講好中國故事、展現陜西魅力”為核心,圓滿完成中國國家館日文藝演出與“絲語和鳴 樂享綠美陜西”主題活動周兩大重磅任務,用文化之韻、生態之美、經貿之力,在國際舞臺上勾勒出新時代陜西的鮮活圖景,吸引全球目光聚焦三秦大地。
7月11日,中國國家館日活動在大阪世博園區盛大啟幕。由陜西省貿促會、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牽頭的“華彩中國·共繪未來”大型文藝演出,成為當日最耀眼的亮點。
人類非遺項目西安鼓樂作為開篇演出,生動演繹了唐代宮廷樂舞代表作品《七德樂》,喚醒了現場兩國觀眾關于盛世大唐共同的文化記憶。雜技《肩上芭蕾》生動展現了朱鹮這一深受兩國人民喜愛的飛禽在青山綠水間翩翩起舞的姿態之美,生動講述了近年來中日因為朱鹮而結下的深情厚誼。《天下黃河》將陜北民歌、腰鼓、秧歌三種陜西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融合,充分展現了陜西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特色的非遺民俗。《秦風唐韻》將兵馬俑、飛天長綢、霓裳羽衣舞等中國特色歷史文化元素表現的淋漓盡致。《龍與少年》通過少兒街舞的表演方式,詮釋了新一代龍的傳人風采。《大海啊故鄉》和《世界上唯一的花》這兩首中日兩國的流行金曲壓軸獻唱,將整場演出推向高潮。
這種從歷史記憶到未來展望、從民族符號到國際共鳴的創意表達,既堅守中華文化根脈,又融入世界共通情感,被日本世博協會執行主任永野光盛贊為“76個國家館日活動中水平最高、舞臺效果最好的演出,讓人感動到落淚”,斯洛文尼亞參展總代表薩沙·萊班也評價其“出色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在7月8日至10日的陜西活動周期間,中國館儼然成為陜西文化生態體驗館。3天時間里,超3萬人次觀眾在這里觸摸陜西的歷史厚度、感受陜西的生態溫度、發現陜西的發展活力。開幕式上,陜西省副省長陳春江與大阪世博會中國政府總代表李慶霜、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奈良縣知事山下真等嘉賓共同致辭,回顧陜西與日本的深厚淵源,展望多領域合作新空間,110余名中日政府要員、國際組織代表及商界人士現場見證這一文化經貿盛會。
“綠色發展”成為陜西遞給世界的一張醒目名片。圍繞中國館“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主題,陜西以朱鹮為紐帶,串聯起四十余年生態保護實踐:“鹮美陜西”生態主題油畫展中,朱鹮在秦嶺林間翩躚的畫面打動無數觀眾;朱鹮放歸自然互動活動視頻展示了在1500公里之外的陜西洋縣12只朱鹮回歸大自然的珍貴畫面,游客踴躍參與互動,感受生態保護的意義;毛烏素沙漠治理成果的視頻與圖片展,讓沙漠變綠洲的陜西奇跡直觀呈現。更令人驚喜的是,來自秦嶺的世界唯一棕色熊貓七仔影像一經展出,便成為打卡熱點;朱鹮酒、山茶油、陜北紅棗等綠色有機農產品實物展臺前,觀眾絡繹不絕,不少日本觀眾感嘆:“原來朱鹮的家鄉在陜西,這里不僅有兵馬俑,還有這么好的生態和美味!”
歷史文化與現代創新的碰撞,同樣讓陜西圈粉無數。“三秦四季”文旅推介以“絲綢之路起點、兵馬俑的故鄉”為核心,將華山的險峻、曲江的雅致、延安的紅色記憶娓娓道來;開幕式上,舞蹈《翰墨秦韻》以水墨意境演繹秦腔精髓,《長恨歌》片段重現大唐愛情傳奇,陜北民歌《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用高亢旋律傳遞黃土風情,臺下掌聲此起彼伏。“三秦風物志”非遺展演區更是人氣爆棚:剪紙藝人指尖翻飛,瞬間剪出朱鹮與兵馬俑的靈動造型;羌編傳承人現場教學,讓觀眾親手編織陜西特色紋樣;鳳翔木版年畫、馬勺臉譜、大唐貢茶制作技藝的活態展示,讓非遺“活”了起來。中國館常設展區的青銅器何尊,靜靜訴說著“中國”二字的最早淵源;文創區的《兵馬俑奇妙夜》VR體驗劇,則讓觀眾在一米見方的展位里,通過數字技術“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大秦王朝,感受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恢弘氣勢,該項目也成為中國館“打卡黑科技”。
文化吸引力最終轉化為合作新動能。此次陜西組織44家企業攜5大類200多種特色產品亮相,從陜西智造裝備到特色農產品,從文創產品到非遺手作,累計開展9場27次推介,與3000余名全球觀眾對接交流。世博園區外,中國(陜西)—日本經貿合作懇談會、中日銀發經濟簽約合作交流、中國(西安)—日本經貿推介會等配套活動接連舉辦,40余家日本商協會及知名企業代表參會,不少企業當場表達了赴陜考察、尋求合作的意愿。
此次大阪世博會之行,陜西不僅圓滿完成任務,更向世界展現了歷史與現代交融、生態與發展并進的新形象。未來,陜西將持續以文化為橋、以經貿為紐帶,深化與全球各國的交流合作,為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
(陜西省貿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