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人民政協報》刊發中國貿促會會長高燕署名文章《錨定方向、奮楫前行:推動中國海事仲裁事業行穩致遠》,全文如下:
錨定方向、奮楫前行:推動中國海事仲裁事業行穩致遠
近年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世界航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形成國際航運中心進程中,中國海事仲裁奮發有為,砥礪前行,對高效解決涉外海事糾紛,促進投資便利化自由化,推動“海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發揮著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等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
中國海事仲裁事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仲裁工作,黨的十九大以來,先后印發《關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見》,制定《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不斷完善海事糾紛解決機制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國際海事司法中心建設和國際仲裁中心建設,積極營造仲裁友好型司法監督環境,切實提升仲裁市場的開放力度和水平,努力保障仲裁機構依法獨立開展工作,中國海事仲裁事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作為解決海事海商爭議的專業仲裁機構,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成立60多年來,已審理裁決各類案件數千件,公正性得到國內外廣泛認可,其豐富的仲裁實踐和理論研究,為中國制定海商法、仲裁法等作出了突出貢獻;代表中國海事仲裁界積極參與國際仲裁事務,與國際仲裁界始終保持著密切交流和友好合作,共同促進國際航運業以及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近年來,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確立“大交通、大物流”發展方向,持續推動仲裁精品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受案量逐年遞增。2020年,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的海事海商案件數量居世界仲裁機構前列,涉外案件占全部受案量的35%,當事人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仲裁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以仲裁為主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服務日益受到歡迎,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海事仲裁的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
新時期海事仲裁事業的新任務與新方向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海事仲裁事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海洋領域的國際競爭局勢日趨復雜,國際航運中心逐漸向亞太地區轉移,原有的多邊貿易和爭端解決機制在重塑調整,因疫情導致的全球貿易摩擦糾紛頻發;另一方面,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穩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對糾紛解決機制的專業性、規范性和國際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中國海事仲裁要始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國際航運經濟發展新趨勢,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推動機制改革與規則創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服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要增強大局意識,不斷提高服務國家戰略和對外開放格局的能力。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和核心工作部署,自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入推進仲裁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仲裁法律制度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更好地適應擴大對外開放和海洋強國建設的新要求。
二要加強問題研究,積極推動國際海事規則發展。中國作為全球航運經濟的重要參與者,應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積極發揮作用。無論是國際海事公約下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還是中國法律制度下的特有問題,我們都應當秉持互補兼容、開放自信的態度,遵循國際航運貿易和全球治理的普遍規則,廣泛吸納國際業界共識,正確處理國際航運標準與中國法治文化之間的關系,積極為國際海事規則制定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要構建合作機制,充分釋放產業聯動優勢。以海事司法、海事仲裁為代表的法律軟實力,早已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評價指標。我們要將海事仲裁的發展置于全球航運貿易經濟的坐標系中,不斷加強行業、產業間的協同協作,推動構建仲裁合作機制,努力形成更加包容、更為務實、積極有效的交流合作平臺,深化仲裁行業伙伴關系。大力倡導構建海事法律服務共同體,使海事海商、金融保險、訴訟仲裁、理算公估等行業之間的結合更為緊密,為中外當事人提供高質量的一站式、體系化服務。
四要加強人才培養,服務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海事商事仲裁服務的質效最終取決于人才。我們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和選用機制,多渠道推動涉外法治人才“走出去”與“引進來”,吸引更多國際仲裁人才到中國實踐國際先進做法,同時鼓勵支持更多中國仲裁和調解專家參與國際仲裁事務,互學互鑒,展示能力水平,實現共同提高,培養造就一支能夠站在國際仲裁前沿、勇于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